1)第二百二十九章 距离产生美和畏惧_战国野心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曾经属于齐国的胶州湾,如今是一座典型的类殖民城市。

  殖民不是什么很后世的词汇,武王伐纣东征分封,建城以分国野,也就是一种古典殖民手段。

  在胶州湾最狭窄的夹口处,两座石制的炮台堡垒建筑控制着出入胶州湾的水道,沉重的铸铁炮密布。

  堡垒内是城市的核心区,这是军事区,一旦被围困,这里将可以利用海上的补给坚守。

  足够的铁炮和坚固的城墙,只要驻守千余军队,便足以支撑半年甚至更久。

  堡垒外面,是因为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城邑。

  齐墨之战后,胶州湾周边三十里内都归属于墨家统治,作为当年交出齐西南诸多城邑的交换。

  因为墨家不承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法理,所以也就不承认胶州湾的土地归齐侯所有,而是归九州诸夏万民所有,故而割让之后并不给齐侯租借费。

  但法理归法理,实在的利益还是要讲,齐墨战争之后墨家的实力还不足以完全挑战旧秩序,所以为了安稳,每年会给齐侯一笔钱。

  这不是租借费,而是“为齐国民众购买铁器以利民生赞助费”,本质上其实就是给点钱让齐侯不至于极力反对,但说法大为不同。

  三十里之内的统治早已经本土化,民众分配了土地、移民并屯组成了便于统治的村社、普及了村社民选、完善了兵役劳役制读、也完善了最简单的教育体系。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齐人逃亡至此。

  有举家从陆上跑来的,有乘船跑来的,也有一些人口贩子贩运过来的。

  城邑的中心在后世的青岛市区,这里原本就有个渔村。

  这些年随着齐国的反动变法再农奴化和泗上工商业的发展,使得胶州湾这里成为了一个十分繁忙的港口。

  齐国贵族们的棉花、粮食、蚕丝等,沿着河水运送到港口,再在港口装船,运送到泗上。

  再将泗上的棉布、丝绸、璆琳、铁器、蔗糖、陶瓷甚至军火,运送到胶州湾进行贸易。

  从胶州湾到淮河口,是此时相当繁忙的一条海运路线。

  两方经济政策的互补性,催生了胶州湾的繁华,越来越多的人逃亡到这里,或是在船上做事、或是做小生意。

  十余年的时间,一群新兴的市民阶层便已出现。

  人种又无区别,方言颇为相近,墨家在泗上的那一套文化也很快成为了胶州湾三十里之内的主流。

  胶州湾地区如今已经没有泗上组建的驻军,而是由本地服兵役的人组成了军队。

  一个标准的步兵旅,一个骑兵连,外加五百名海员组成的舟师。

  此时大战的阴云笼罩,城邑内的报纸上每天都会有诸多宣讲鼓动的话语,但是胶州湾这里还未开始全面动员,退役老兵依旧在家中,只是做了登记但却没有开始征召。

  七月的一天,城中某处热闹非凡,本地的豪强林鲸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