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3【凤仪来归】_梦回大明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个曾经的大明乐户子弟,贱籍出身的绿帽王八子,在海外的名气仅次于王渊。他上哪儿都被当权者忌惮,也被当权者小心款待,杀不得又留不得,只希望他能早点滚蛋。

  方灵犀在殷洲写出的《经济小识》,传回大明和南洋之后,更被无数商人视为至宝。

  王渊的著作属于“宏观经济学”,而方灵犀的著作属于“微观经济学”。商贾们得到此书之后,立即就有了指导思想,能够琢磨着玩出更高端的东西。

  若非王渊写信相招,方灵犀都打算老死殷洲,因为他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

  ……

  王渊端端正正作揖,逗趣道:“见过凤仪先生!”

  方灵犀连忙回礼:“先生,莫要折煞弟子。”

  王渊哈哈大笑:“凤仪先生的大明,我在北京都有所耳闻。你那本《经济小识》我拜读了,角度新颖,发人深思。可愿随我去天竺再创局面?”

  方灵犀说道:“承蒙先生夸赞,弟子受宠若惊,不敢辞耳。”

  王渊把方灵犀带去天竺,一方面是看中此人才华,另一方面是想借助其影响力。

  绍丰十四年五月。

  王渊从吕宋前往天竺,随行有步卒五千,另有物理门徒两千余人,其中三百多属于济世派成员。

  愿意跟王渊去天竺闯荡的物理门徒,九成九都出身寒微。他们再有才华,他们再有志向,留在大明也就那样,户籍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就算王渊当首辅,也只能公事公办,比如把某地军户集体转为民户。不可能假公济私,把物理门徒从贱籍敢为良籍,这在大明属于原则性问题。

  按照宏观经济学理论,大明没有足够的解放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就只能跟着王渊去天竺。

  物理学院的掌院王晹,依旧留在北京。

  这货属于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主动辞官传播物理学。高层物理门徒,将王晹视为王渊之下第一人。就如底层物理门徒,将方灵犀视为王渊之下第一人那般。

  王渊给了王晹一个任务,让他留在北京,物色愿意出海的弟子,每年都忽悠一批送往天竺。

  杭州和天津工商学院的校长,同样接受了这个任务,今后将源源不断的为天竺输送人才。

  天竺缺人,更缺人才,幸好王渊早就准备。

  抵达天竺之后,随行的两千多物理门徒,会被分散安排在各处。等他们搞清楚状况之后,再回大明接收八千军户及家属,将这些人妥善安排在天竺为民。这两千物理门徒,也是有家人的,举家搬迁可以,只带妻儿也可以,全凭他们自愿。

  这就是王渊的初步发展思路,根据天竺的实地情况,将全国划为若干个行政片区。每个片区之内,又划为若干移民点。

  以物理门徒为种子,每十人一组,负责管理一个移民点。有的负责组织移民,有的负责运送移民,有的负责安置移民,有的负责治理移民,有的负责教育移民。如此完善而精密的进行移民工作,形成一个又一个移民据点,再通过据点向四周发展辐射。

  整个过程,是有规划的,是有条理的,是有全盘考虑。

  不像天竺棉会,全靠商人逐利移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到头来还是一盘散沙。

  至于方灵犀,他带去的济世派成员,将联系天竺济世派和锡克教,作为抗衡印度教、绿教的武器。只要给予政策优待,低种姓和贱民非常容易争取,绿教在印度次大陆传播,最初就是低种姓和贱民的大量加入。历史上,葡萄牙在印度传播天主教,最开始清一色全部是给贱民洗礼。

  印度那地方很有意思,乐于接纳各种新思想及宗教。

  面对新的宗教文化,先是传播给低种姓、贱民。传播到一定程度,高种姓主动寻求加入,再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把新宗教也搞成种姓制度,最终以此来维护高种姓的利益。

  绿教、锡克教,刚开始也在印度众生平等,最后还不是划分了种姓等级?

  如果基督教在印度大范围传播,估计印度的基督教也得划种姓。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