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915章 朝归倭附(十三)后车之鉴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商品运转中。些需要从国外进的日常用品,由奢饰品价格降为了日用品价格。自永乐朝起,在朱元璋时期秉承海禁政策的明朝,不过十年时间,迅速出现了东南经济繁荣的景象,郑和下西洋显然功不可没。

  由此种种,高务实得出很明确的结论:大明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官营贸易获得了巨额财富。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获得了大量财富,还带动了相关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那它后来到底又是如何难以为继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解答起来倒也不难,尤其是对于经历过红朝国企改制时代的高务实来说,这题简直是送分题。

  郑和下西洋属于官方垄断经营活动,根本就不尊重经济规律,味由皇室独占海外贸易的收益,不给私人海商和豪强贵族分杯羹的机会。

  再加上不能正确应对海外贸易带来的商品过剩问题,皇帝简单粗暴地采取“折俸”段,导致朝廷官员不但没有从海外贸易中获益,反因此利益受损。就这样,不同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分配不均衡,最终导致郑和下西洋被丑化为“劳民伤财”之举,直到偃旗息。

  高务实认为,这个问题具体而言大概有三点比较重要:

  其是郑和下西洋带来的贸易收益主要惠及皇室,而对民间计多有影响。

  从郑和船队带回来的货物来看,大都是苏木、胡椒等奢侈品,这些物资基本上只能供上流社会消费和把玩,难以有直接的投产出。

  这也就是宣宗时期还在做车驾郎中的刘大夏敢于公然质疑郑和下西洋举动的理由:“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回,于国家何益?”

  此外,郑和下西洋产了极大的社会影响。由于大量白银和黄金通过贸易顺差流大明,其在解决中国自唐宋以来贵金属紧缺问题的同时,也使得永乐年间货币贬值近30%。

  同时,由于造船任务繁重,使得南方造船地区的匠户大量逃亡,南京区域的船匠户甚锐减了四分之三以上,在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计——之前说高务实造船的工匠支出远高于朱棣,从这儿也可以证明。

  同样,这也就是宣宗时期在罢下西洋的同时,朝廷下诏“凡采办、买办物件并打造海船木植物料等项营造物料悉皆停罢”的原因,也就是的确对民间、对匠户的压迫和伤害很大。

  其是大明官营海外贸易体制极大地抑制和影响了私人海商和豪强贵族从海外贸易获利的机会,使得他们因分配不均衡而坚决反对下西洋活动。

  当时明廷采取的海外贸易官方独营政策,是非常不尊重经济规律的,不但与宋朝时期励私人海外贸易无法相,连元朝时期被后世诟病不已的官私合营的“官本船”体制都不如。

  不管怎么说,“官本船”好还是种公私合营的国家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