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五十五章 辽镇官兵各有所想_逆天换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时的辽东,只包括后世的辽宁,以及吉林省的一小部分。

  象什么长春、四平等地,要么是荒地,要么只有稀少的渔猎民族存在,连个地名都没有。

  也不能说没有名字,在大明的定义中,图门江以北是属于奴儿干都司的地盘。

  在郭大靖眼中,不能把疆域大大扩展,甚至是超越后世,岂不是有损于自己穿越者的身份。

  况且,辽东,甚至换成东北,将是有别于大明国内的一块沃土,一片试验田,一块最稳固的后勤基地。

  在国内民乱四起,遍地烽火的情况下,辽东将成为郭大靖为大明子民所建设的安居之地。

  象赵青山这样的普通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但心中的担忧和顾虑,还是存在的。那就是对于目前政策的延续性,并不托底。

  人亡政息的事情发生得太多了,如果朝廷将毛文龙和郭大靖调走,改派其他官员来治理辽东,谁知道会不会重演高淮乱辽的惨事。

  历史上,朝廷对辽东地区的统治一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所派遣的官员,也多给辽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相出巡,如虎捕人;上天无路,钻地无门”,“若遭大虏还有命,若遭家丁没得剩”。

  这些在辽东流传的民谣,就体现了明朝晚期辽人的苦难,以及对于朝廷的怨气。

  努尔哈赤叛明之后,席卷整个辽东,并不是军力有多么强大,而是辽东已经糜烂,辽人已经离心。

  郭大靖一边与赵青山闲聊,一边在思索,为什么老百姓会出现这样的担忧和顾虑,尽管看起来似乎并不会影响大局。

  等到送走赵青山,郭大靖也想得七七八八,并不多能够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了。

  就现在的赋税和百姓耕种的田地,官府虽然也有登记,但还缺少一样儿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文书。

  换成后世的名词,那就是合同。因为辽东的田地并没有买卖,相当于是国有的,分配给百姓的也就和承包差不多。

  如果是在三年平辽的口号喊出之前,老百姓会认为目前享受的是战时政策,战争还遥遥无期,心里也不用着急。

  可在结束战争已经指日可待,不过两三年的情况下,老百姓自然要考虑战后的政策可能有变,关键还有朝廷那边要派遣的官员。

  大量移民的涌入,国内消息的散播,可能也加重了老百姓的焦虑。灾害那么严重,朝廷还在增加赋税,战争结束的辽东,朝廷还能放过?

  其实,老百姓不知道,毛文龙和郭大靖,以及陈继盛,都在为将来做着准备,要让军民继续享受宽松的政策,过上安乐舒心的好日子。

  可怎么让老百姓清楚这些,消除忧虑和担心,全力以赴地为平辽贡献力量,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你总不能跟老百姓说,平辽之后还是俺们说了算,朝廷算个屁,派官也给他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