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百二九章 大宋科举_三国之宋人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陆衡享受了一天的天伦之乐,第二天又要处理政务,这一个月在海上漂泊就堆积了一个月的政务!

  毕竟茫茫大海上再巨大的海船都是沧海一粟,何况船还在行驶不可能随时找到位置。

  在这一个月内不是没有大事发生,比如杜杲带重兵围了宛城,朱桓带兵往上庸挺近还是让曹操分出了一支军队拦截。

  但是这都不是大事,重大的事情有三件,第一是大宋朝堂第一次科举开启!需要作为帝王的陆衡出题!

  后世人包括陆衡都认为推行科举制度会阻碍重重,其实真的到了东汉这个时代才发现不是,这个时代其实有类似科举制的行为。

  先说下科举制和推举制的本质区别,推举制度不是说不考核,所有的地方举荐的茂才、孝廉到了中央还是要考核评定后任免官员。

  而科举制则是把地方推荐的权利给取消,统一由当地考试代替也就是掐断了推荐的渠道。

  单从制度来说没有高下只是结合现实情况会出现各种问题,因为一个朝堂总体官职数量就在那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要当官就要有空缺才能后补,而地方举荐的人才基本就把这些后补空缺给全部占满,这就出现了垄断。

  为了解决这个垄断的行为汉朝各个皇帝不是没有想过办法,太学就孕育而生!

  太学就是没有举荐的人才,可以进入太学后从而达到入朝为官的目的,而太学学生那么多如何来考察人才?考试制度就孕育而生!

  在西汉就有太学考试制度而且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发起,被叫做‘岁试’一年一次到了东汉改为两年一次。

  ‘岁试’分为几种考试方式,有‘射策’、‘策试’、‘口试’,成绩优良者能够成为官员后补,成绩不合格者连留在太学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在陆衡这里做了一个变化,没有把当地举荐的人才给拒之门外,而是与太学生(皇家学院)考试一样放在了一起作为考核,甚至举荐的人才和当地官员政绩有所挂钩,这个前文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仅仅是考试制度阻力其实不大,真受到阻力却是地方选拔人才,也就是除了当地举荐茂才和孝廉外,还有就是地方的乡试、州试也就是当地的‘皇家学院’组织的考试选拔的人才会和茂才、孝廉一起参加会考。

  这很好理解基数变大后概率也就变低,这就是阻力的根本原因,所以在设定之初陆衡做了一个妥协就是茂才、孝廉可以跳过乡试、州试,可以直接参加会考。

  以目前来说士族阶级还是觉得如此政策虽然有变化,其实和原先太学生竞争的制度区别不是太大也没有产生动荡。

  可以说仅仅是考试制度是根本无法解决人才输出垄断问题,只有解决知识垄断才是根本解决人才垄断的问题。

  这就需要时间来慢慢累积很可能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