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67章 目标: 香港第三大本土银行海洋信托_重生之实业巨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来,谁做地产项目,都可以让银行从其中分一杯羹。

  再一个就是未来内地的大型投资项目,这里面需要的资金是天量的,也需要大量海外贷款,不过这对银行的规模有很大要求,目前的香港,除了汇丰,其他银行显然没这个能力,但未来是可以发展的。

  “海洋信托?这的确是个不错的目标,香港第三大本土银行,而且其创始人张明添今年2去世,现在其内部管理层也是乱的一团糟。”李浩楠点点头说道。

  香港目前的银行数量很多,但大部分都是比较小型的,可能在香港也只有几个门店,存款规模也就在几亿或者十几亿的程度。而大一点的可能几十亿,第二梯次的,大概100多亿港元,最后最高就是汇丰这种级别了。

  海信银行正是第二梯次,存款规模仅次于汇丰与恒生,约有120亿港元左右,是香港的第三大本土银行,不过这个排名仅在本土银行内有效,外资银行在香港的分部并不在统计中,如渣打银行,而且海信的第三与恒生的第二差距可能有点大,但这不妨碍它是一个非常适合自家的目标。

  “对,不过张明添的去世只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海信银行一直在隐瞒一个巨额亏损,差不多有6000万美元,这里,是我知道的消息,不过我也没有证据,这就需要你去调查了。”陈志文说完,递过去了一张文件纸。

  香港的诸多银行,特别是华资,从诞生开始,就一直是多灾多难,从5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发生过数起银行金融挤兑事件,每一次都造成数家银行的倒闭。

  如十几年前,从61年至65年的挤兑事件,就导致了数家规模中等的金铺、财务公司及银行破产,连当时最大的华商银行恒生银行也遭到挤兑,最终不得已之下,被汇丰收购,不过据说这件事的背后,本身就是汇丰推动。

  60年代末,港府被几次差点引发金融海啸的挤兑风波给吓着了,吸取教训后,便模仿西方银行法成熟的国家制定了一些规定,这让香港的银行在后面十年相对来说,要安分很多。

  然而,从75-81年的地产牛市,让所有人从这个泡沫中获取了太多的利益,各家银行,为了多赚点利润,讨好当时反而强势的地产公司,都开始对各种风险控制制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无论多大的风险,只要地产市场一直往上涨,那银行的贷款必然会是安全无恙。

  陈松青的佳宁集团就是利用这个漏洞崛起,等到了2年后,会给香港的金融市场带来一场滔天海啸,而海信银行,与陈松青没有关系,但也一样是被人利用诈骗。

  “6000万美元?”李浩楠大吃一惊,接过资料后看了会,说道:“只是利用支票轮这么简单的套路,居然能够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