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四章:国际事端_成了八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态。等到六月底,俄国果然送来了沙皇的回信,与之一起来到京城的还有沙皇使臣。

  要说这沙皇也是真不要脸,不仅要求东证教徒能够在京城传教,更是得寸进尺,要在四九城划一片地,建立东证教堂。

  康熙也不是软柿子,他很明白一个道理,皇室统治总是离不开宗教的,他怎么可能弃儒释道转而支持劳什子东证?若是让这群蠢熊在四九城建了教堂,那不就等于承认了此教派在大清的合法地位?

  所以不行,康熙皇帝是严词拒绝,只答应了教徒传教这件事。

  这事儿还是艾礠说给胤禩听的,他有个叔父是朝廷二品京官,在朝堂上十分反对西洋教会传教,之前面对传教士如此、现在面对教徒也是如此。

  可惜反对也没用,以纳兰明珠为代表的的权臣们,极力赞成传教一事,理由就是充实百姓生活,而且可以展示我大清对文化的包容。

  如果胤禩再年长十岁,一定会在朝堂上将这群老不死痛骂一顿:简直狗屁不通。

  宗教入侵就是文化入侵的第一步。

  幸好康熙皇帝还没有蠢到答应建立教堂,这事儿也就还有转机,之后只要下旨不准继续传教,那后续便会屁事没有。

  好在,天朝百姓也不是任凭谁,随便忽悠几句,就能被洗脑的,尤其是儒释道三派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宣传什么神造世人,大多数人也就当听个故事。

  又过去两三个月,传教势力慢慢地也就消停下来。

  传教这事,是需要钱的。但传教士们不事生产,吸引到的信徒也寥寥无几,没人给捐款,继续活动下去,别说传播信仰了,饿死都算轻的,好歹要留着点钱回国的吧?

  胤禩顿时感觉清净了,也不再宅家里,又恢复到逛街遛鸟的悠闲爵爷生活,小日子过的是快活自在,却也十分无聊——成天只剩下品茶、唠嗑、吹牛,倒是交了一群八旗子弟的酒肉朋友。

  每天聊风花雪月、贵族小姐的好日子,到八月中旬便宣告结束。

  南方传来急奏,长江决堤,淹没良田不可计数。

  康熙为了整治河道的事儿,忙的是焦头烂额,赈灾、调查河工都是最先安排上的。皇帝调遣五千官兵前去两湖地区、江西、安徽四省救援。接着天天都有奏折传来:暴雨日渐丰沛,受灾地区不断扩大,成效微小。

  康熙连着召开几次朝会,大臣们整治河道的提桉是毙掉一个又一个,可还没找到什么好方法。

  大好捞功机会摆在眼前,胤禩怎么可能不迎难而上?

  这事虽然他因为年纪的关系插不上手,但别忘了大清最年轻进士可已经暗地里效忠八爷。自从血书事件之后,汤志明一改往日作风,忽然就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短短一年就调回京城任用,还成了内阁学士。

  这内阁学士虽然不计入品级,却可以跟随内阁大学士上朝,而且升迁后直接就是正二品各衔大学士,相当于皇帝的谋臣。

  只不过这内阁学士的升迁竞争激烈,在康熙朝时,内阁学士共有满人六人、汉人四人。十人竞争,若是没有拿得出手的参谋履历,这辈子也就在这职位上蹉跎了,但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说,这却是走进正一品京官大门的门票。

  于是乎,汤志明入夜后,悄悄来到孝贤贝勒府面见胤禩。

  这两人,一个是最年轻进士,脑瓜子聪明的很,对河道治理当然有一番自己独到看法和见解。另一个,作为主攻文学研究的文学系硕士,胤禩可是对天文地理各方面理论都深入研讨过,让他纸上谈河工,也不过手到擒来,欠缺的不过执行能力。

  当过小县官的汤志明,最不缺的就是执行能力了。

  两人秉烛夜谈,总结出一二三共十点,再由这最年轻进士写成策论,抄写在奏折上,就等白天朝会上一鸣惊人了。

  不管怎么说,胤禩和汤志明两人,都对拿下河道总督事势在必行、自信满满——虽说古人智慧不容小觑,但也千万别看不起现代总结归纳出来的方法论。要知道,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人人可都是个好赵括。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